大写的服!两个经典案例轻松解读“一日活动皆课程”

来源:亿童学前教育 2016-08-19

  幼儿园一日活动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形态,如游戏、教学、运动、进餐、盥洗等,但无论何种形态,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紧密联系,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正式的学习生活或日常生活,而应将一日生活作为一个共同的教育整体来看待。今天是由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启文幼儿园邵爱红园长带给大家的课程《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一起来学习。

1.png

  专家简介

  邵爱红,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浙江省首届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第一名、宁波市教坛新秀、宁波市首届学科骨干、浙江省优秀教师、宁波市名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过多项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构成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身、心两个方面,既要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要,还应教会幼儿各种生活经验,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发展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素质。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应该是寓教育于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日活动皆课程”。但有些教师对“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解却是片面的,并不能很好地将理念落到实处。下面将用两则案例来进行详细说明:

  案例一:《新小班老师的困惑》

  每年9月,幼儿园可谓热闹非凡。在开学不久的例行巡视中,一位新小班的教师对园长说:“X老师,我们想等小朋友情绪安定好以后再上课。”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折射出了教师的课程观——上课是理所当然的课程,至于稳定情绪,那是课程之外的事。疑问就这样产生了,为什么园所课程会呈现出厚此(集体教学)薄彼(其它类型活动)的状态?为什么在知晓“幼儿一日在园活动皆课程”的前提下,依然有类似的课程困惑?

  反思:部分教师知道“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但还没能够真正理解。“知道”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知晓形式,而“理解”才是内在的自我升华。因为不理解,就不能将课程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所以才会有“等孩子情绪好了再上课”的片面化课程想法。实际上,从孩子将他的第一只脚迈入幼儿园时,课程就已经开始了。幼儿园的课程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才是最理想的课程。

  案例二:《葫芦架》

  春天时,门卫师傅在一楼的走廊上种植了好几株葫芦。在给葫芦搭架的时候,用了绿色的塑料绳。架子搭好的第二天,有教师向园长建议:把塑料绳换成不锈钢管,理由是等葫芦抽出藤,攀援在绳子上后,孩子们一定会摆弄、拉扯塑料绳,从而可能会导致葫芦死亡。

  反思:教师的出发点是希望孩子们能看到葫芦生长的全过程,所以预先要将可能影响葫芦生长的反面因素都消除掉。这里面有一个潜在的立场预设:即孩子是一定会拉扯葫芦绳的,葫芦也一定会因此而死亡的。而园长在此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们人为地将环境“清零”,所有环境、事件的教育价值都将变得没有意义。如果我们选择用塑料绳搭葫芦架,是否可以引导孩子带着爱意小心地观察葫芦藤蔓,保护藤蔓,从而体悟植物的生命和我们人类的生命同样值得尊重和保护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是不是更有意义呢?

  最后,塑料绳依然存在,而那年的葫芦一共结了9个,并没有因为孩子的不当行为导致1个葫芦死亡。

  所以,“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这个概念绝不能机械地、静态地去理解。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生活的各种教育形态,并有意识地对一日活动进行有效地干预和组织,即要善于将一日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契机”提升到显性层面上来,遵照儿童本来的生活形态,组织各项活动,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影响。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