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除了吃饺子,请告诉孩子这些知识(转给家长)

来源:亿童 2021-12-21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今天,我们迎来了

2021年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

关于冬至的知识

您有多少了解呢

今天,就和孩子一起认识一下冬至吧

冬至的来历和天文意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一是说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慢慢变长。因此,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古时也寓意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的“三候”

古人把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

静候温度慢慢回升

生命坚韧又顽强

二候糜角解

雄麋鹿骨化的老角开始脱落

随之又长出新的犄

褪下昔日风霜

诞出明日希望

三候水泉动

冰封的水面下

泉水仍然流动不息

静谧与灵动

在这里交融

冬至的习俗

-  祭天祭祖  -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  九九消寒  -

冬至一到,开始数“九”。在古代,入九以后,文人墨客喜欢搞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  北吃饺子  -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  南吃汤圆  -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汤圆也称汤团,“圆”意味着“团圆”“圆满”,所以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与“数九歌”

自冬至开始,我们正式进入“数九寒天”,各地有不同版本的“数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的物候变化。以下这个版本流传度最广,赶紧陪孩子念一念吧!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谚语

谚语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而且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冬至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之一,关于冬至的谚语自然也不少。一起和孩子读一读吧!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

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纷飞。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冬至的养生知识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将迎来最寒冷的天气,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在生活起居和饮食上,应早睡晚起,科学搭配饮食。

■ 早睡晚起,注意防病保暖

冬至开始,寒气开始上升,特别要注意防病保暖。在比较寒冷的北方或比较湿冷的南方地区,孩子外出最好戴上帽子和围巾,注意耳朵、手脚部位的保暖,防止冻疮的发生。

■ 科学搭配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此,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在饮食养生方面要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 及时补水

越冷越要多喝水。孩子待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人体消耗的水分会减少。如果喝水少,孩子不仅容易口干舌燥、嗓子疼、流鼻血、眼发涩、皮肤发痒,有些孩子还容易感冒。

■ 注意开窗通风

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状,被称为“暖气综合征”。建议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

岁岁年年,轮回不止,勾勒出二十四节气,蕴含其中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探寻,对时间的敬重。

让我们在这美好的冬日里,总结一年的收获,迎接新年的到来!

(本文部分内容、图片整理自新华社、中国教育报)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