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的思考

来源:李璐 左红 2014-07-03

  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是指幼儿教师有目的地利用动物形象来开展不同领域的活动,以实现某个教育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丰富了活动内容,也能满足幼儿“象征性游戏”的需要,成为了幼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常用的一种形式。

  一、对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的认识

  为了解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对武汉市三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总共1032个活动案例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发现,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在总体教学活动中的比例为37.8%,其中语言领域11%、科学领域9.8%、健康领域8.9%、社会领域4.3%、艺术领域占3.8%。具体而言,在语言领域中小班为70%、中班为52%、大班为50%;在科学领域中小班为64%、中班为60%、大班为24%;在健康领域中小班为63%、中班为45%、大班为40%;在社会领域中小班为40%、中班为17%、大班为23%;在艺术领域中小班为32%、中班为18%、大班为15%。

  由此可见,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在五大领域的总体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率较高,而其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方式一般有三种:以动物为主线,请幼儿进行思考或问题解决,如语言、科学领域;以动物形象作为导入环节与活动后巩固环节,如社会、艺术领域;以动物角色扮演进行户外体育活动,如健康领域。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受到教师与幼儿的欢迎,其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岁~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即会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并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

  因此,对幼儿来讲,动物是可以进行对话的对象。另外,与成人相比,幼儿比较弱小,而一些动物如小猫、小兔、小鱼形象可爱、小巧,因而深得幼儿欢迎。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幼儿喜欢“象征性游戏”,喜欢“角色扮演”,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利用动物形象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以促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方式多样,丰富幼儿教学活动

  教师需要根据五大领域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而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符合多样性的需求,可以丰富幼儿教学活动。在语言领域的活动中,可以利用小动物的故事作为讨论的主题,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通过兔宝宝与兔妈妈之间爱的表达来帮助幼儿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数学领域可以利用小动物开商店、坐车、分水果等行为引导幼儿学习

  对数的认知;健康与社会领域可以利用小动物形象设计户外体育活动、进行情境扮演;艺术领域可以通过动物小脚丫、动物声音或者动物画像等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与观察能力。

  (三)角色灵活,利于替代反面形象

  由于幼儿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角色不便以成人或幼儿为例,因此除了可以通过动物正面形象为幼儿树立榜样外,也可以用动物形象代替反面形象,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在社会领域中,狼、虎、狮子、鳄鱼、豹、鲨鱼等凶猛的动物常被塑造成反面形象,以代替现实中的反面角色,“小兔乖乖,把门开开”就是以大灰狼形象代替陌生人角色,以此教导独自在家的幼儿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

  (四)渲染力强,促进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幼儿时期的道德认知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和情境的暗示性。童话故事中常会利用小动物的形象进行夸张和拟人的描述,使得故事的形象性和情境性符合幼儿的道德认知特点。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习得一种是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教师借助动物形象呈现需要幼儿学习的道德品质,贴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容易引起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易于幼儿观察、辨认与模仿。

  二、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动物形象替代过于牵强

  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小班上学期的教育目标。为此,某老师专门开展了健康领域的教学活动“小熊学穿衣”,让孩子帮助小熊穿衣服,并鼓励家长捐献一些幼儿的旧衣服。但在活动过程中,因为衣服的大小与小熊的体型不匹配,教师只是大概比划了一下如何给小熊穿衣,孩子们似懂非懂地在旁边看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借助动物形象,在此案例中,由于小熊与孩子的体型相差较大,教师所准备的材料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利用,无法演示到位。这种忽略真实情境特点,一味牵强地使用动物形象进行教学,会使活动过程生硬、教条化,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活动开展偏重于形式

  在幼儿园活动中,将形式与内容充分结合有利于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然而在我们观察到的利用动物形象进行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往往由于过于注重形式与环节,反而使得幼儿常常被丰富多彩的情境所吸引,在情绪激动地又唱又跳的同时,却忘记了活动目的与学习任务,无法真正理解与掌握分类的技巧与要求。

  教师借助动物形象的主要意图是协助活动的开展,但使用不当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干扰幼儿的学习活动,从而弱化其中的教育目的与内容。如中班活动“果子丰收了”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能够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活动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物们发现果子熟了后很开心的视频,接着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不同动物的头像,然后教幼儿跳简单的庆祝丰收的舞蹈,接着让孩子根据摘到果子的形状站到相应的圈里,并利用不同的颜色框来分类,最后请分对了的“小动物”拍照留念并品尝水果。这个活动看似环节丰富,形式多样,增加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但实际上仅有一小部分幼儿真正理解了教师的提示与活动要求。

  (三)活动脱离幼儿原有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与幼儿原有的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然而由于幼儿教师的惯性思维,有时会忽略或超出幼儿已有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使活动设计偏离教育对象,影响幼儿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在对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活动的观察中发现,幼儿教师在角色替代与转换方面更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造成活动设计不够严谨,活动内容不够全面。

  如在中班科学活动“认识序数”中,教师将小熊、猴子、小狗等图片贴在楼房挂图上的每一层,请小朋友回答每种动物住在第几层,这时有幼儿提出:“老师,是从上往下数呢,还是从下往上数?”而其他幼儿也都迷惑地看着。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当幼儿教师习惯利用小动物进行活动设计时,有时会忽略或超出幼儿的已有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

  三、对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出现问题的分析

  (一)直观体验VS游戏体验

  直观体验指幼儿利用感官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操作中获得生动的表象,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游戏体验包含直观体验,符合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但如果该方式运用不当,会造成幼儿“替代体验”和“虚假体验”。“替代体验”指教师以单独演示或仅请少数幼儿体验的方式来代替幼儿们的直接体验与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假如演示不到位,可能会影响幼儿学习。“虚假体验”指教师满足于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幼儿只体验活动形式而无体验实质,使结果和过程脱节。在教案设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抱着教学活动环节越丰富就越能吸引幼儿注意的想法,反而造成幼儿专注于游戏形式而忽略游戏内容,使本来简单、直观的活动可能因为“动物形象教学”而变得复杂。

  (二)创造性思维VS惯性思维

  由于动物形象可爱、有趣,动画片、故事书、绘本常常以动物为主角,塑造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角色,以帮助幼儿认识真善美、假恶丑。这种惯性思维也延伸到了幼儿园,使借助动物形象教学在幼儿园逐渐趋向泛滥化,即过多地将其当作幼儿园活动的一部分,造成幼儿教师习惯其“存在”,形成“思维定式”与“功能固着”。

  教师在教案中习惯性地利用动物形象导入活动,模仿动物口吻进行叙述,以动物的形象开展活动等,这也影响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另外,如果教师没有对借助动物形象教学的具体适用情境做有效性的分析,那么无论形象有多生动有趣,也不过是一种“假创新”。

  (三)课程生活化VS生活课程化

  课程生活化与生活课程化的本质都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之处在于,课程生活化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生活课程化则是利用固定的教学时间,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生活课程化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获得相应知识。但如果教师无法区分和运用生活课程化与课程生活化,就会使得活动局限于集体教学时间。正如案例“小熊学穿衣”活动,因过度偏重于正规的教学活动,就会使得内容牵强且效果不佳。

  四、由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引发的思考

  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需要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现实情境。教师应以儿童为本,以幼儿的视角去开展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幼儿为主体,及时反思教学活动环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同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防止“虚假体验”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思维。随着时代的变化,幼儿的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电子产品的影响,加之有关外出旅游、参观等活动增加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固守原来的知识结构,应以新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变化。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以往成功的活动案例现在的适用性。

  教师一方面要防止已有经验造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及时地更新知识,为这种教学方式增添更多创新元素。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教师要更为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由于心理的发展是内在的,所以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充分了解每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时关注幼儿的变化,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幼儿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如,在借助动物形象进行教学要考虑到小班以简单、具体为主,中班以深入、象征性为主,到大班则可融入阅读与数学学习等。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