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的策略

来源:秦洪蕾 胥兴春 2015-02-28

总体而言,教师在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时忌用简单粗暴方法,宜以引导和帮助为主,为幼儿提供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冲突时,才适宜为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冲突。

1.直接介入——及时制止冲突

这是教师介入幼儿同伴冲突最基本的策略,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策略。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可以被塑造的。教师的直接介入,可及时制止幼儿同伴冲突并帮助他们解决冲突,从而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直接介入既可是语言介入,也可是行为介入。在运用直接介入策略时,教师要重视语言的作用,向幼儿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向幼儿提出行为要求,以解决他们的冲突。例如,在大班早操时间,洋洋占了红红的位置,为此,他们争执起来。红红很生气,推了洋洋一下,结果使原来的口头争执变成了肢体冲突,这时教师及时介入了。她告诉洋洋“做操时应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同时告诉红红“推人是不对的,可以想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直接介入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方式,它更多地体现了教师的干预作用,有可能会导致对幼儿主动性的忽视,因此在使用时应当慎重。

2.澄清问题——探寻冲突原因

帮助幼儿寻找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是一种有利于发展幼儿自我认识和社交技能的策略,是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策略。运用这种策略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冲突双方分别讲述冲突产生的过程,然后帮助幼儿客观地分析冲突,以促使幼儿认识到冲突产生的原因,了解自己是否有过错,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找到合适的解决冲突的办法。比如,中班午餐时间,轩轩突然哭了起来,教师经过询问,了解到原来是童童推了他一下。这时候该教师没有贸然地批评童童,而是先安慰了轩轩,并让两位小朋友各自讲述冲突发生的过程,然后帮助他们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轩轩推了澜澜,而童童打抱不平推了轩轩。最后教师先让轩轩跟澜澜道歉,再让童童跟轩轩道歉,于是,三个小朋友又成为了好伙伴。使用这种介入策略,要求教师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口吻直接指导幼儿,而应引导幼儿陈述冲突发生的过程,还原事情真相,以引导幼儿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最终解决冲突。

3.间接引导——提供有效建议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幼儿无法自主恰当解决同伴冲突而向教师求助时,教师通常不宜以控制者的身份直接告诉幼儿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么做,而宜以指导者的身份帮助幼儿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教师可与幼儿一道分析各种建议的优缺点,以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选择。比如,小班幼儿在自由玩玩具,婷婷特别想玩莉莉的洋娃娃,而莉莉不想给她玩,这时教师建议她们轮流玩或者一块儿玩,或引导她们想想是否还有其他合适的解决办法。间接引导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教师的直接干预,教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了幼儿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幼儿的自主性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4.情感支持——鼓励自主解决

相互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可使儿童较少感到紧张和压力,通常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同伴冲突。运用情感支持策略时,教师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冲突的办法,而重在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给幼儿以情感支持,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冲突。例如,早餐过后,中班幼儿在自由玩插片游戏,嘉嘉的“飞机”少个机翼,他强行从媛媛那里抢了两片插片。旁边的凌凌看到了,要求嘉嘉把插片还给媛媛,但是嘉嘉不肯,于是凌凌去抢,但没有抢到,他很生气地跑去找教师告状了。这时,教师通过言语、眼神和微笑等方式表达了对凌凌的信任,并鼓励他寻求更为恰当的方式去解决这个冲突。在使用情感支持策略时,教师需要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被信任的,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去寻求解决冲突的办法。情感支持策略需建立在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之上,因此更适用于年龄稍大的幼儿。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