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很重要!

来源: 2022-10-19

老师,毛毛推我。

老师,涛涛抢我的玩具,呜呜呜......”

老师,强强又打人!

......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地方,但并非处处和谐、美好,有时还会上演一场场战争,幼儿之间打、咬、踢、骂、恐吓、威胁等攻击性行为时常发生......老师几乎每天都要抽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处理这些不愉快。

据研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其社会性发展,教师若处理不当,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观察不全、判断和教育不当会伤害幼儿,甚至影响幼儿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所以,能够正确应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能力。

去年,有一位学者以湖南某示范幼儿园中(二)班为例,研究了4-5岁幼儿的在园攻击性行为,他进行了20天的现场观察,同时详细记录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下是他得出的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统计表,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习性学家劳伦茨指出,攻击性是环境中的诱因所激发的本能。幼儿的身体处于迅速生长与发育的时期,但整体发展(尤其是语言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往往易怒、爱哭且精力旺盛,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再加上受不当家庭教养方式(比如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或打骂、忽视孩子的问题行为等)及媒体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成人的有明显不同,许多研究名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如下特点:

身体攻击多于语言攻击

幼儿语言发展能力不完善,发生争执时,采取的第一种方式就是身体攻击,随着年龄增大,语言攻击会渐渐变多。

工具性攻击转向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以占有某种资源为目的的攻击行为,比如霸占场地、抢占玩具、哄抢零食等。

敌意性攻击: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比如抓伤别人的脸,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咬人、骂人等。

起初幼儿会因为争抢幼儿园有限的资源,发生攻击行为,但随着这种攻击次数的增加,慢慢地就可能转变为有指向性、敌意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有的幼儿会这样讲:我就打你”“我就讨厌你”......

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一般来讲,受雄性激素的影响,男性的攻击性行为多于女性,研究也发现,幼儿园中男生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几率比较高。

那么,如何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给老师们以下几点建议!

01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和环境创设

减少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持续不断地教所有幼儿掌握与人相处的社会交往技能,尤其是发生冲突时,老师的处理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良好示范。

班级环境和情感氛围应该避免幼儿产生挫折感。尽量为幼儿提供许多不同种类的玩具、游戏、活动和项目,并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投入其中。尽可能减少让幼儿等待、不动、安静的时间。如果不能避免这样的时间,那么可以组织幼儿玩手指游戏、唱歌或玩益智游戏。如果材料、玩具有限,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比如鼓励幼儿轮流玩、交换玩、限时玩等。

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在户外玩大型的身体运动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幼儿很少通过攻击性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给予他们大量选择的机会,比如:读哪本书、唱哪首歌、吃多少点心、在室内还是室外玩等。让幼儿有机会做出选择、有工作可做、能够承担责任,除此,教师还要尊重幼儿,接纳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应对挫折感。这样一来,幼儿就能够拥有掌控感,攻击性行为也会慢慢减少。

开展能够让幼儿进行身体互动的游戏和活动。许多幼儿都有强烈的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需求,如果不能用积极的方法满足他们这种需求,他们就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有时候他们并非故意攻击其他小朋友(他们的本意可能是表达爱意),可是其他小朋友却感觉到了攻击。

把容易发生冲突的幼儿分开,无论是开展集体活动还是小组活动。

另外,教师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对幼儿太严厉苛刻,更不能打骂幼儿,如果教师太严苛或喜怒无常,幼儿则必定对教师心存畏惧,被动服从。在这种气氛中,幼儿往往会对教师的不满情绪通过攻击同伴发泄出来。

02

创造发泄情感的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允许幼儿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如有的幼儿在玩黏土游戏时,拼命地挤压、摔打;有的幼儿在模仿战斗场面时,相互间打打杀杀。这些行为都有利于幼儿把不良情绪通过这种破坏性游戏释放出来,从而维持心理平衡。

 

03

重视榜样力量,特别是男孩榜样

可以在班级上树立学习榜样,经常表扬那些友善宝宝,积极肯定孩子们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以激励所有幼儿,形成有爱和谐的班级氛围。

根据研究结果,男孩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树立班级榜样时,男孩榜样在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上引导作用更强。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多参与班级事务,将自己的力量用在帮助教师、同学身上,并强化其亲社会行为。还可以让他们多多了解消防员、警察等小男孩较为喜欢的职业,鼓励他们树立真正男子汉的目标,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04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建立良好的群体情感气氛

根据心理理论,移情就是体验到和对方相一致的情绪反应,这是从根本上消除儿童攻击性的一种好办法。教师可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听故事、编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强化有攻击行为儿童对被攻击者所承受痛苦的体验,从而提高移情能力,减少和防范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推荐

推荐《亿童学习包·社会》第2册中的一节活动《胖胖猪生病了》,引导孩子关心身边的人,具有同理心。

教师可以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活动,问问孩子:森林里有一只胖胖猪生病了,躺在家里没有去幼儿园。如果你是它的同伴,你会怎样做?然后通过情境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问一问他们:胖胖猪为什么没上幼儿园?动物们是怎样关心胖胖猪的,它的心情怎样?

接着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时的场景,以及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最后让幼儿观察身边因为生病缺勤的小伙伴,问一问:我们可以怎么表达关心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打电话慰问生病的小朋友,鼓励孩子们对他说一句安慰的话。除此,还可以鼓励幼儿去探望他、制作贺卡送他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移情能力,还能营造团结有爱的集体氛围。

如果孩子只是偶然发生攻击性行为,经过教育慢慢就改正了,老师就不必过分担心。但如果个别孩子经常性地攻击别的小朋友,经过老师多次教育仍然很难控制冲动,老师就需要联系家长或者进行家访,与家长探讨孩子的教养模式,通过家园共育的力量帮助孩子!

  • 全部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200字

加载中...